隨著高考錄取結果的理想間歇公布,一批批考生陸續接到了錄取通知書。學生這時,當心許多考生開始憧憬著美好的理想間歇大學生活。作為高校的學生輔導員老師和學哥學姐卻有許多事情要提醒未來的大學生們。 對心理落差要有準備 藥學院大一學生叢玉杰馬上就升大二了。當心她對記者說:“從高中進入大學,理想間歇最大的學生感覺就是束縛減少了,沒有父母管了,當心沒有老師管了,理想間歇自由了!學生我覺得自己終于由一個小孩子變成了大人。當心”但是理想間歇,面對這些自由,學生她又不敢濫用,當心因為進入大學,對她來說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壓力的。在上大學前,小叢是班里數一數二的好學生,但進入大學,有許多比她更出色的人,所以,剛進入大學時小叢心里彌漫著失落感,但后來就想開了,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其實是很正常的。 沈陽藥科大學藥學院大一年級輔導員侯春麗老師說,大學生活環境的變更,確實給新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首先,校園群體發生了變化。進入大學校園前的中學生多是受人尊敬的學習尖子,大學新生須適應這種由出人頭地到默默無聞、由高材生到一般學生的轉變。其次,進入大學生活前,學生們一般來自于相同的地區,他們對地域差距和貧富差距沒有太多的感覺。進入大學校園后,這些差距開始凸顯出來,并對落后地區和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產生強大的心理刺激。面對這些問題,新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否則會產生自卑心理,形成人格障礙,不能適應大學生活。 當心自己“理想間歇” 由于考生中學時的直接目標都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所以,當自己的目標實現或接近實現的時候,難免有一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心理,認為“該輕松了”,不思上進,出現“理想間歇期”,導致學習成績大幅下降。侯老師認為,大一新生應該確立人生階段性的目標。進入大學后的目標是什么呢?應該是完善自我,熟悉社會,為將來的工作積累能量。 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與小叢同班的劉思源同學說,來到大學,就有機會認識許多不同地方的人,和不同地方的人交朋友,這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和同學相處,也是有學問的啊,那就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要不斷發現其他人身上的優點,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果不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那將來在社會上是不會有社會適應能力的。
侯老師講,大學生與中學生的來源不同,中學生多在家鄉就讀,而大學生則來自祖國各地,因此,大學生們在語言、個性、生活習慣等方面有較大差異。這就要求大學新生在交往過程中要轉變交往方式,學會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了解,相互適應。與中學時期象牙塔式的學習環境相比,大學生活是一個半社會化的生活環境,只有在大學生活環境中處理好人際關系,才能實現大學新生的社會化過程,才能為以后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文章來源:藍心網
copyright © 2023 powered by sitemap 滬ICP備2024052613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