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人際關系 > 我們怎樣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了解自我的“蘇格拉底提問法” 正文
時間:2025-04-21 16:10:20 來源:網絡整理 編輯:人際關系
了解自己的生命風格,亦即行動方向、情緒類型、思考的風格,可以幫助我們在彈性生涯時代發揮自我功能,進而不斷創造新的生存方式,以及找到調適心態的方法。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
了解自己的找到自己自生命風格,亦即行動方向、條最提問情緒類型、適合生解蘇格思考的拉底風格,可以幫助我們在彈性生涯時代發揮自我功能,找到自己自進而不斷創造新的條最提問生存方式,以及找到調適心態的適合生解蘇格方法。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拉底“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指的找到自己自是我們處理事情的策略,以及求取成功的條最提問公式(success formula)。
當我們信任自己時,適合生解蘇格就不會自我懷疑。拉底當我們依照自己的找到自己自獨特長處、天賦才能、條最提問興趣愛好來發展時,適合生解蘇格最有可能取得成功。因為“內在的動力”比“外在的推力”,更能引發我們深層的動機。
了解自我的“蘇格拉底提問法”
渴望自我實現、想要感受自己的價值感,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一場蘇格拉底對話,為自己的生涯理出頭緒。
使用“蘇格拉底提問法”的基本原則是,盡量用“是誰、是什么、在哪里、何時、如何”的問句,避免詢問“為什么”。
提問:
· 關于那件事情,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感受:
· 當你想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會有什么感受?
· 用一個形容詞敘述自己的感受?
· 或是用一個比喻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 覺察一下:身體的哪個部位對這個感受會有反應?同時覺察身體感應到什么?
感受的背后隱藏著我們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自我覺察。
選擇:
· 你歸納的這個結論是如何來的?
· 在眾多的可能性中,是什么讓你決定這樣做?
· 關于這件事情,你最關心、在意的是什么?
生涯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了解自己選擇的歷程,人生比較不會陷入懊悔中。
關鍵點:
· 就像電影倒帶般,回顧一下: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哪個畫面讓你印象最深刻?
· 這個畫面有什么特別的涵意嗎?
找到事件的關鍵點,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學到經驗,更能找到問題的解答。
整理:
· 思考一下:現在你可以清楚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嗎?
· 事情從開始、過程到結束,是如何進行的?最后如何告一段落?
常常整理事情的來龍去脈,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頭腦清晰,理出人生的頭緒。
做決定的過程:
· 過往曾經做過什么重大決定嗎?
· 對于當時所做的決定,你能夠清楚知道,這個決定是如何做出來的嗎?
· 跳出來觀察一下:自己做決定時通常會考慮哪些因素?
每個決定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都是有意義的。
內心的決定:
· 有沒有曾經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我以后一定要做到什么?
· 或是曾下定決心:我絕對不要變成什么樣的人?絕對不要讓什么事情發生?
這些內心的決定,常常跟我們小時候的經驗有關,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小時候的決定,往往會指引我們未來的行動方向。
猶豫不決的時候:
· 如果這樣做,預估會發生什么事情?
· 倘若不這樣做,會出現什么狀況?
· 萬一決定的發展跟預期的結果不同的時候,會如何面對呢?
· 回想一下,上一次陷入猶豫不決是什么狀況?
· 最后如何下定決心做選擇?
· 如果有朋友跟你一樣猶豫不決,你會給他什么建議呢?
猶豫不決的人通常很怕錯誤,試圖做出一個“絕對不會出錯”的決定,才會花這么多時間做決定。
回顧自我的轉型之旅
以上這些問句,曾經幫我找到轉型之路,摸索出自己的成功方向。
回顧我自己的轉型之路,就像打開心靈的窗子。每當心里覺得郁悶難安,就想推開窗子,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每當生活出現瓶頸,就想推開窗子,尋找心靈的答案,了解自己到底哪里不對勁。
人生第一次轉型,是在我大學畢業,即將進入社會的時候。當時由于念的是大家眼中“最沒有前途”的中文系,為了找到未來的方向,希望不要嘗到“畢業即失業”的痛苦,我非常努力的“自我分析”一一列出自己個性的優缺點、特征喜好,再參考各種職業需要的條件,然后天真地認為自己最適合走大眾傳播的路。
為了從“中文系”轉型到“新聞界”,我非常認真地去到各大專院校的新聞科系旁聽,滿懷熱情地請教表現優異的新聞界前輩,積極主動地跟相關人士推銷自己的理想抱負。
大四的時候,我進入《商工日報》的專題小組,開始我的記者生涯。由于之前的專題經驗,畢業后我順利應征進入《新女性雜志》。第二次的生涯轉型,是在我臨危受命,當上雜志主編的時候。當時的我才剛踏出社會一年多,歷練不豐、能力不足,沒想到卻碰上總編輯罹患癌癥的突發狀況。
剛接下主管任務不久,我便發現自己需要快速成長,當時我才二十三歲,其他部門的同事從三十歲到六十歲都有,該如何取得元老級員工的信任呢?該如何指揮各部門的員工一起合作呢?該如何掌握經營管理的先機呢?該如何熟悉各個往來廠商的狀況呢?
為了快速轉型,我開始接觸各種不同內容的課程,要怎么當個雜志社管理者?要怎么經營文化事業?要怎么預測未來的脈動,等等。我還記得當時上課的老師是前經濟部長王志剛,雖然上課內容已全數忘光,但現在回頭省思,發現這些課程我依然需要繼續學習。
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領悟到,不管上任何課程,都必須經過“自省”和“消化”的過程,這些知識才有可能被靈活運用,不然就是“死的知識”。
第三次想要轉型,是在我當上雜志主編多年,對工作的熱情逐漸減退的時候。當時我莫名地陷入情緒低潮,做什么事情都不帶勁,看什么事情都不順眼。即使現在看當時的照片,都還是可以感受到那股“莫名的怨氣”。很多人都不喜歡負向情緒,其實,負向情緒的功能就是在告訴我們:事情不對勁了,需要做些轉變,讓人生有不同的方向。
為了重新燃起工作熱情,我選擇放棄一切,到美國去進修廣播電視課程。在異鄉的這段期間,我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結交不同國度的朋友,樂于體驗各種型態的生活模式,積極參與不同名目的活動。這次的轉型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假如不要“自我設限”,其實轉型并沒有想象中困難,就看我敢不敢冒險,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
第四次想要轉型,是在我從美國回來,應邀擔任多家公司的顧問的時候。我慢慢發覺,我不能再用過去舊的工作方式,來面對新的工作型態。我需要針對不同公司的需要,收集不同的信息;我需要針對不同老板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不能全部“一視同仁”。
有了這個覺悟之后,我開始養成隨時搜集數據,以及主動發掘問題的習慣。這樣我才能和各個不同領域的老板討論問題,并且找到解決之道。這次的轉型經驗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幫助自己成長,并不一定非進學校上課不可。倘若能夠用心觀察周遭環境的轉變,自然能夠每天成長一點點。
整理自己的轉型歷程,發現早在這個階段,我就已經進入彈性生涯時代,而且在當記者時養成的自我記錄、自我書寫習慣,讓我清楚自己的想法、感受,指引我下一步的轉變方向。
第五次想要轉型,是在我進入寫作的領域,成為專業作家的時候。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強烈渴望靈感,那種感覺就像一只饑餓的動物,到處找尋寫作素材。幾經尋覓之后,我終于明白每一次的成長經驗,就是最好的寫作題材,因此,與其“外求”,不如“自省”。只有親身體驗的故事,才是最感動人心的。
第六次想要轉型,是在我和相交多年的男友分手的時候。當時我很想知道,為什么我會讓一個曾經說過“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的男友,下定決心離開我?究竟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會讓他受不了我呢?我開始回想自己的戀愛歷程,試圖從中找到一些線索。
大量閱讀心理學的書籍之后,我有了一些發現,我發覺自己是一個很害怕承諾的人,似乎只要承認對方是我的男朋友,我就會失去自由,對方也不會再愛我、疼我。我發現自己很羞于表達愛意,一廂情愿地以為“對方應該知道我的心意”。我發現自己對男友的要求越來越多,如果對方不懂得適時拒絕我的話,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沉重,互動的感覺也會越來越疲憊。
這次的經驗,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信任程度、感情需求,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同時也激發我想要探索別人內心的想法,以及行為背后所隱藏的動機。不可思議的是,這次的成長經驗,對我現在做感情咨詢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不少當事人都跟我有相似的心理歷程,都是在最愛自己的人離去時,才興起自我探索的念頭。
被幸福包圍的時候,我們往往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很多時候,強烈的震撼雖會帶來痛苦,卻也是最寶貴的成長養分。我常常跟當事人分享自己的親身體驗:好的結束是幸福的開始。學會好好告別一段愛情,我們就可以進入不同的成長階段。
第七次想要轉型,是在進入心理輔導的領域后。當時我對心理相關理論與各種咨詢技巧越發渴求,除了積極參加不同咨詢學派的工作坊外,我同時也去臺大旁聽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聽著、聽著,居然興起報考研究所的念頭。
一起在臺北張老師基金會值班的伙伴,鼓勵我去報考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咨詢研究所。還記得考試的時候,看到人山人海的考生,心都涼了一半,有這么多優秀的人才,而且大部分都是科班出生,我還有機會嗎?
或許是沒有抱太大希望,當我通過筆試,進入口試階段時,簡直欣喜若狂,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通過考試。這次轉型,對我的生涯發展影響非常巨大,仿佛找到自己的天命。
我們每個人的成功公式,就藏在過往的經驗中,無論是否習慣自我記錄,都可以透過探索下面這些“生涯發展歷程”的問句,或多或少挖掘出一些自我成功特質。
成功公式就藏在過往的經驗中
· 學生時期,在班上承擔哪些責任?會如何面對自己的責任?
· 自己曾經做過哪些工作?
· 第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是什么? 在你做過的工作中,哪些是你喜歡的?哪些是不喜歡的?
· 目前的職業是什么?何以會選擇這個職業?對于這個工作的感覺是什么?
· 曾經做過長遠生涯規劃嗎?規劃內容是什么?
· 曾經想要換工作嗎?想換什么類型的工作?
· 是否曾經對其他的職業有興趣?何以會產生興趣?
· 通常扮演執行者還是觀察者?
· 你會為自己的故事下什么標題呢?
· 會不會小心翼翼留意細節?這些細節中,其實暗藏著我們適合的職業線索,以心理狀態來呈現。
我們每個人的生涯發展都跟“自我概念”息息相關,譬如說,我們第一次的上學經驗,可能會反映出未來如何看待世界跟掌握世界。
生命的貴人:
· 在你認識的親朋好友中,你覺得誰是信任你的人?
· 在親朋好友中,哪個人的鼓勵能夠給你力量?他們說了什么對你有幫助?
· 聆聽別人的故事時,可以從中發現對方的資源跟長處嗎?
生命貴人會反映出我們認同的人格優點,我們會采用跟生命貴人類似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時間的運用:
· 學生時代,每天的例行性活動是什么?
· 下課的時候會做什么活動?
· 寫作業、打電動、看電視……,你通常會如何運用時間?
運用時間的習慣,多半從學生時代就養成,回頭檢視這些習慣,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幫助自己找到運用時間更有效的方法。
脫困的方式:
· 回想小時候走失迷路的經驗?旅行途中走失的經驗?開車迷路的經驗?
· 受困當時,會不知該如何是好?不曉得下一步怎么走?
從走失的經驗中,或許你可以發覺,當我們受困時,會如何幫助自己找到出路、方向。
試著從上面的問句中,找到自己的成功元素與處方:
以我自己為例,我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回憶,都跟走失有關。印象最深的一次走失是在住家附近,當時家里協助姑媽經營瓦斯行,小小年紀的我常常趁著媽媽忙著招呼顧客的時候,出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耍。
有一次莫名找不到回家的路,路上有個阿姨看到驚慌失措的我,便把我帶回家,印象中,阿姨指著一排站在樓梯上的小孩對我說:“這些都是走失的小朋友,你先吃棒冰,我再帶你去找媽媽。”我的小小腦袋頓時感到很困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走失的小孩?”我立刻跟阿姨說:“我現在就要去找媽媽。”這位阿姨便帶我去找媽媽,剛好在路上就遇到媽媽出來找我。
有次參加阿德勒工作坊,跟參與的伙伴講述這個早年走失的回憶,這位伙伴聽完后,立刻幫我找到“成功元素及特質”。伙伴發現,我很容易信任別人,但同時也會覺察環境中的危險訊號,馬上做出理性的反應,幫助自己脫困。聽完后,我真的如獲至寶,非常感謝這位伙伴的回饋。
尋找自己“成功元素及特質”的過程真的充滿驚喜,不同的生命主題,使用“蘇格拉底提問法”都有不同的收獲。
——本文摘自《內在勇氣:激發內在潛能的15項心理練習》
傷了一個女人的心怎么挽回?用這三招挽回女人心2025-04-21 16:01
什么是外部語言?有哪些特點?2025-04-21 15:56
想象是什么?想象包含哪幾種?2025-04-21 15:30
什么是反射論?反射論的基本觀點2025-04-21 15:17
女孩心儀他人,繼續追求還是放手?2025-04-21 15:07
瓦倫達效應是什么意思?瓦倫達效應的啟示和經典案例2025-04-21 14:34
什么是元素主義心理學?2025-04-21 13:56
矛盾情感是什么意思?2025-04-21 13:47
如何讓男朋友想跟你結婚(可現學現用)(文丨康納)2025-04-21 13:46
什么是感知障礙?感知障礙的表現和類型有哪些?2025-04-21 13:30
如何向公婆巧妙開口?六大神技助你輕松應對要錢難題2025-04-21 16:03
自殺屬于什么心理病?自殺的原因和形式有哪些?2025-04-21 15:58
對等吸引率是什么意思?互悅效應的生活例子和啟示2025-04-21 15:53
什么是思維?思維與感知覺的區別與聯系2025-04-21 15:45
女孩心儀他人,繼續追求還是放手?2025-04-21 15:43
滾雪球效應是什么意思?滾雪球效應的例子2025-04-21 14:35
如何應對女友的倔強和爭吵2025-04-21 14:35
什么是群體效應?群體效應的典型例子及容易帶來的影響2025-04-21 13:45
沙盤中的節奏【沙盤小組訓練第三天:從結構到節奏…學員心得】,成長感悟2025-04-21 13:39
什么是閃光融合現象?閃光融合現象舉例子2025-04-21 13:27